TOP

清代学者焦循独特-易学构架者

2023-06-12 08:11:12 人看过

清代学者焦循独特-易学构架者

清代学者焦循独特-易学构架摘要:本文考述了焦循的旁通、相错、时行三说,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一系列看法:1.焦循以普遍联系和爻位运动的观点研究《周易》,把《周易》六十四卦视为具有内在联系的“生生不息”的动态系统,比之孤立、静止地研究《周易》一卦一爻,更有意义。2.焦循独特的易学构架是建立在客观分析的考据基础之上,不宜武断否定。3.焦循易学构架并非纯象数的研究,而是以象数为载体,阐发儒家的道德义理和自己“修齐治平”的政治理想。4.焦循以“声训”为媒介的两卦或数卦之间的关联是否《周易》本义值得讨论,其“声训”缺乏充分的文献旁证是一大缺憾。关键词:焦循;易学;象数;义理;声训:´),),().t:un´,,,n.,´lysis.So,.,´.,yet,.:;;image-;tions;焦循是清代著名的经学家,“于学无所不通,于经无所不治”[1](卷六),尤以对《周易》用力最勤,成就也最为卓著。

焦循提出的独特的易学构架问世以后,在易学界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波。褒扬者称其“石破天惊”“凿破混沌”(王引之、阮元、梁启超等持此说。),贬斥者则讥其“附会难通”“支离破碎”,乃至于全盘否定。(尚秉和、李镜池、高亨等持此说。)笔者仔细研读了焦循的易学论著。在对其易著的研读过程中,笔者逐渐形成了一些认识。现将这些认识提出,以就正于方家。相错,三曰时行。此三者皆孔子之言也,孔子所以赞伏羲、文王、周公者也。夫《易》犹天也,天不可知,以实测而知。七政恒星错综不齐,而不出乎三百六十度之经纬;山泽水火错综不齐,而不出乎三百八十四爻之变化。本行度而可以外心衡也。余初不知其何为相错,实测经文传文而后知比例之义出于相错,不知相错则比例之义不明;余初不知其何为旁通,实测经文传文而后知升降之妙出于旁通,不知旁通则升降之妙不著;余初不知其何为时行,实测经文传文而后知变化之道出于时行,不知时行则变化之道不神。未实测于全《易》之先,胸中本无此三者之名,既实测于全《易》,觉经文有如是者乃孔子所谓相错,有如是者乃孔子所谓旁通,有如是者乃孔子所谓时行。实测既久革卦变既济卦测学技艺,益觉非相错、非旁通、非时行则不可以解经文、传文,则不可以通伏羲、文王、周公、孔子之意。

十数年来,以测天之法测《易》,而此三者乃从全《易》中自然契合。„„夫祖冲之立岁差,傅仁均立定朔,当时泥古者惊为异说。余以此以旁通、相错、时行三说通释《周易》,是焦循所构建的独特的易学框架;2此构架不是出于焦循的主观臆测,而是通过十余年对《周易》的“实测”、归纳所得;3焦循对此构架非常自信,认为只有此构架才可以“通伏羲、文王、周公、孔子之意”,并将此构架比之于“祖氏之岁差,傅氏之定朔”,希望后人“益加密焉”。以下我们就具体考述焦循的旁通、相错、时行三说。旁通关于“旁通”,阮元在《通儒扬州焦君传》中说:“旁通者,在本卦,初与四2007-04-14根据以上两段引文,我们可以对焦氏“旁通”做出如下表述:1.焦氏“旁通”与三国陆绩、虞翻等人的“旁通”名虽同而实相异。2.焦氏“旁通”,简而言之,即阴阳爻互易,具体包括一卦自身的阴阳爻互易和两卦之间的阴阳爻互易。3.是否旁通互易取决于是否当位。当位之爻不动,不当位之爻方与他爻旁通互易。4.旁通互易的原则是初爻与四爻互易、二爻与五爻互易、三爻与上爻互易。5.旁通互易的目的是使不当位之爻当位。为了说明“旁通”是《周易》作者之本意,而非焦循自己的杜撰,焦循在《易图略》中列举了三十个例证,并在三十例证后说:“《易》之系词全主旁通观焦循所列之三十例证,不乏说服力,即使不正确,起码也是言之成理,持之有故的,后世学者讥之为“附会难通”“支离破碎”以至于全盘否定,无乃太过。

为节省篇幅,以下仅从焦循所举三十例证中摘取数例以说明之:1.《周易》同人卦九五爻辞:“同人,先号啕而后笑,大师克,相遇。”《周易象》:“大师相遇,言相克也。”焦循认为其中的“师”由师卦而来。同人卦九五爻辞之所以言“师”,是由于同人卦九四爻与师卦初六爻旁通互易的缘故。他说:“若非师与同人旁通,则师之相克、师之相遇与同人何涉?”2.《周易》艮卦六二爻辞:“艮其腓,不拯其随,其心不快。”《周易象》:“不拯其随,未退听也。”焦循认为其中的“随”由随卦而来。艮卦六二爻辞之所以言“随”,是由于艮卦六五爻与兑卦九二爻旁通互易后,兑其随’之义不可得而明。”3.《周易》小畜卦卦辞:“小畜,亨,密云不雨,自我西郊。”小过卦六五爻辞:“密云不雨,自我西郊,公弋取彼在穴。”焦循认为,“密云不雨,自我西郊”之所以复见于小畜卦和小过卦,是由于小畜卦上九爻与豫卦六三爻旁通互易后,豫卦变成了小过卦。他说:“小畜‘密云不雨,自我西郊’,其辞又见于小过六五。小畜上之豫三,则豫成小过。„„解者不知旁通之义,则一‘密云不雨’之象,何以小畜与小过同辞?”4.《周易杂卦》:“大过,颠也。”《周易》颐卦六二爻辞:“颠颐,拂经,于丘颐,征凶。

”****爻辞:“颠颐吉,虎视眈眈,其欲逐逐,无咎。”焦循认为,大过为颠,但“颠”不见于大过卦,却屡见于颐卦,这是由于大过 卦九二爻与颐卦六五爻旁通互易的缘故。他说:“《杂卦传》‘大过,颠 也’,而大过经文不称‘颠’,颐六二、****两称‘颠’,„„非大过与颐旁 通,何以经之‘颠’在颐,而传之‘颠’在大过?”[2](卷一)(文中所举 之第一例、第二例亦为原焦循所举三十例证中的第一例和第二例,文中所举之 第三例为原焦循所举三十例证中的第十六例,文中所举之第四例为原焦循所举 三十例证中的第十九例。) 如,乾卦二爻与坤卦五爻互易后,乾卦变成了同人卦,坤卦变成了比卦,同人卦的四爻再与比卦的初爻互易,则同人卦变成了家人卦,比卦变成了屯卦,家 既济卦。又如,乾卦二爻与坤卦五爻互易后,乾卦变成了同人卦,坤卦变成了比卦,同人卦的上爻再与比卦的三爻互易,则同人卦变成了革卦,比卦变成了 (焦氏“相错”所分四种情况乃吸收复旦大学陈居渊先生的研究成果。其中的“旁通”乃用三国陆绩、虞翻等人的“旁通”之义革卦变既济卦测学技艺,非焦氏“旁 通”之义。) 为了说明“相错”亦为《周易》作者之本意,焦循在《易图略》中也举了不少 初六爻辞则言“遁尾”;咸卦、损卦为艮卦与兑卦之相错,故艮卦六五爻辞言“艮其辅”,咸卦上六爻辞则言“咸其辅”,咸卦六二爻辞言“咸其腓”,艮 卦六二爻辞则言“艮其腓”,损卦六三象辞言“一人行,三则疑也”,兑卦初 2007-04-14(三)时行 关于“时行”, 阮元在《通儒扬州焦君传》中说:“先二五,后初四、三上为 ‘当位’。

不俟二五,而初四、三上先行,为‘失道’。《易》之道,唯在变 通。二五先行而上下应之,此变通不穷者也。或初四先行、三上先行,则上下 不能应,然变而通之,仍大中而上下应。„„此所谓‘时行’也。”[3](卷 爻与三爻互易叫“上应”,最终变通为咸、益二卦叫做“利”,变通为既济卦叫做“贞”。 “元亨利贞”即焦循所谓“时行”。焦循“时行”说具体而言, 可分为以下两种情况: 1.二五先行当位变通不穷 上应之成蹇、革,下应之成家人、屯,而家人、屯又变通于鼎、解,而终于既济、咸,蹇、革又变通于睽、蒙而终于既济、益。咸损益恒四卦循环不已。” 乾卦二爻与坤卦五爻互易后,乾卦变成了同人卦,坤卦变成了比卦;坎卦二爻与离卦五爻互易后,坎卦变成了比卦,离卦变成了同人卦。同人卦旁通于师 卦,比卦旁通于大有卦,因此焦循说:“乾坤坎离生同人、师、比、大有。” 巽卦二爻与震卦五爻互易后,巽卦变成了渐卦,震卦变成了随卦;兑卦二爻与 艮卦五爻互易后,兑卦变成了随卦,艮卦变成了渐卦。渐卦旁通于归妹卦,随 卦四爻与渐卦初爻互易,随卦变为屯卦,渐卦变为家人卦。此即焦循所说“下应之成家人、屯”。家人卦又旁通于解卦,解卦二爻与五爻互易后,再以三爻 与家人卦上爻互易(二五先行而上应之),解卦最终变成了咸卦,家人卦则变 爻互易(二五先行而上应之),鼎卦最终变成了咸卦,屯卦则变成了既济卦。

此即焦循所说“家人、屯又变通于鼎、解,而终于既济、咸”。蹇卦又旁通于 应),睽卦最终变成了益卦,蹇卦则变成了既济卦;革卦又旁通于蒙卦,蒙卦二爻与五爻互易后,再以初爻与革卦四爻互易(二五先行而下应),蒙卦最终 变成了益卦,革卦则变成了既济卦。此即焦循所说“蹇、革又变通于睽、蒙而 咸卦又旁通于损卦,损卦又成益卦,生生不息,循环不已,因此焦循说:“咸损益恒四卦循环不已。” 2.初四或三上先行不当位变而通之仍大中而上下应 按照“变通不穷”的爻位运动规律,必须二五先行,初四、三上应之。如果初 四先行,二五、三上应之,或三上先行,二五、初四应之清代学者焦循独特-易学构架者,就会变成两个既济 卦。如前所述革卦变既济卦测学技艺,阴阳爻是否互易取决于是否当位,当位之爻不动,不当位之爻 方与他爻互易,既济卦“六爻皆定”,不具备旁通互易的条件,爻位运动至两 既济卦而终止,违背了“生生之谓易”的原则,故须变通以补救之,补救以 后,仍能“大中而上下应”。如,乾卦四爻与坤卦初爻互易后,乾卦变为小畜 卦成屯卦;屯卦三爻与家人卦上爻互易以应之,屯卦和家人卦就都变成了既济卦,爻位运动因此而终止,故须变通以补救之。乾卦变为小畜卦后,小畜卦旁 继之以四爻与初爻互易,但小畜卦四爻与豫卦初爻皆为阴爻,阴阳属性一致,不具备互易的条件,爻位运动似乎无法继续进行下去,然而就在此时,“柳暗 花明又一村”,豫卦四爻与其初爻互易以补救之,爻位运动又可以继续进行下 焦循以普遍联系和爻位运动的观点研究《周易》,把《周易》六十四卦视为具有内在联系的“生生不息”的动态系统,建立了自己独特的易学构架。

一种理 论正确与否是一回事,其是否有意义是另一回事。例如天堂地狱之说虽然出于 宗教的虚幻理念,然而它有利于劝人向善、杜人作恶,可以给善良者以美好的 心灵寄托,给邪恶者以一定的心理威慑,其所具有的积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。 焦循的易学理论虽然不一定正确,但比之孤立、静止地研究《周易》一卦一 爻,在方法论上是有积极意义的。《周易》六十四卦究竟是杂乱无章的“偶然 拼凑”,还是有机联系的整体,是易学史上的一大悬案。清代学者戴震说: “学者当不以人蔽己,以己自蔽。”笔者认为,因为自己没有看到《周易》六 十四卦之间的内在联系,就武断地把六十四卦卦爻辞视为“杂七杂八”“颠三 倒四”的占卜结果的“拼凑”,犯了“以己自蔽”之病。以焦循的学力,如果 仅仅研究《周易》一卦一爻,很容易迅速拿出成果,而且一般不会招致别人的 非议,但焦循却避易就难,潜心研究《周易》六十四卦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爻位 运动的规律,“尽屏他务 2007-04-14 传》),这正是学术发展所必需之文化精神。尽管焦循提出的易学构架是否《周易》所固有,尚有商榷余地,然而他毕竟提出了许多不乏说服力的例证, 其得出结论的方法是科学、严谨的,诚如梁启超先生所说:焦循的易学研究 “非凭空臆断,确是用考证家客观研究的方法得来。

”[6](第298 《周易》研究的传统格局中分象数和义理两大流派。焦循因其独特的易学构架,被归于象数一派。其实,焦循探究象数的目的,在于阐发义理。另外,焦 循为了论证其易学构架,常以“声训“之法寻求卦与卦之间的关联,这是被人 讥讽为“附会难通”的重要原因。下面,笔者就对这两个问题加以探讨。 焦循易学构架的道德义理诠释纵观中国士人史,不难发现,中国大多数士人都有着挥之不去的入世情结。这 种入世情结肇源于“任重而道远”的使命感和“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、处江湖 之远则忧其君”的忧患意识。这种使命感和忧患意识是从孔子那里一脉相传的 文化传统。(关于孔子的使命感和忧患意识,笔者曾做过专题研究。为节省篇 幅,在此不做展开论述。)前人往往评价乾嘉学者“一头钻进故纸堆,不问世 事”。我常怀疑这一历史认识的真理性。对乾嘉学者的这种认识,实在是低估 了文化传统的影响力。焦循作为一名乾嘉学者,尽管潜心于六经注疏之学,然 而“修齐治平”的中国传统士人的理想在他心中并未泯灭。焦循提出的易学构 架绝非纯象数的研究,而是以象数为载体,阐发儒家的道德义理和自己“修齐 治平”的政治理想。 焦循在论述其“旁通“体系时说:“成己所以成物,故此爻动而之正清代学者焦循独特-易学构架者,则彼爻 亦动而之正,未有无所之自正不正人者也。

清代学者焦循独特-易学构架者

枉己未能正人,故彼此易而各正, 此段话中“成己所以成物”即孔子所云“己欲立而立人,己欲达而达人”之意;[7] “枉己未能正人”即孔子所说“不能正其身,如正人何?”之意;[7](《子路》) 孟子所云“吾闻出于幽谷迁于乔木者,未闻下乔木而入于幽谷者”之意。[8](《滕文公上》) 焦循在《易图略》中又说:“《易》之一书,圣人教人改过之书也。穷可以通,死可以生,乱可以治,绝可以续,故曰为衰世而作,达则本以治世,不得 诿于时运之无可为,穷则本以治身,不得谢以气质之不能化。” 这段话充分表达了焦循“修齐治平”的政治理想。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和使命感跃然纸上。焦循认为,按照爻位运动规律,先二五,后初四、三上则 为吉,不待二五,初四、三上先行则为凶。然而吉可变凶,凶可化吉。吉何以 也就是说,本来是凶,如果能够“迁善改过”而变通,也会转化为吉。最后,焦循总结说:“惟凶可以变吉,则示人以失道变通 之法;惟吉可以变凶,则示人以当位变通之法。” “迁善改过”以求吉,当位时“迁善改过”以避免转化为凶,这充分反映了中国传统士人憧憬、追求国家“长治久安”的政治理想。在《易话》中,焦循更 是明确指出:“圣人治天下,欲其长治而不乱,故设卦系辞以垂万世。

„„圣 紊,„„故否泰皆视乎人,不得委之气化之必然也。”[9](《阴阳治乱 焦循易学构架与“声训”在中国训诂学史上,清代可称是黄金时期。清代训诂学的最突出的成就是“声 声符,欠与陷叠韵。)《周易彖》:“夬,决也。”《孟子滕文公上》:“庠者,养也。校者,教也。序者,射也。”(在上古音韵系统中,“序”为邪 母鱼部,“射”为船母铎部。邪母为舌尖音,船母为舌面音,两者发音部位相 近;鱼部和铎部是阴入对转,即主要元音相同,只是有无辅音韵尾的区别。 “序”与“射”声母和韵母都相近,具备声韵相邻通假条件。参见郭锡良《汉 字古音手册》,北京大学出版社,1986 年版。)这些都是“声训”。至清代, 以音韵学的成就为依托,“声训”形成了系统的理论。王念孙在《广雅疏证》 自序中说:“窃以诂训之旨,本于声音,故有声同字异,声近义同,虽或类聚 群分,实亦同条共贯。”段玉裁为《广雅疏证》作序时也说:“圣人之制字有 义而后有音,有音而后有形;学者之考字,因形以得其音,因音以得其义。治 [10](卷首)这些论述十分精辟, 成为清代学者研究训诂的准绳。 焦循深受《广雅疏证》的影响,他说:“循近年得力于《广雅疏证》,用以解 《易》,乃得涣然冰释,因叹声音训诂之妙,用以解他经,固为切要,而用以 解《易》,尤为必不可离。”

TAG标签:

相关文章

广告